找到相关内容37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灾难,是人类的公共课

    不会互相猜疑,意见纷杂,各以为是;只有培育每个个体心底的博爱谦逊尊重他人的胸怀,人们才可以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放弃争斗而互相帮助。  大自然带来的灾难目前乃至许久的将来也许人类还无法避免,但是人类自己创造...

    明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1563114.html
  • 唐代两怀素

    思考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是追求真理者必需的品质。  怀素虽然一生持律精严,为人却十分谦逊,临终时告诉弟子“余律行多缺,一报将终”。 历史上两个著名僧人同生于唐代,同名怀素,却展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...

    许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0965560.html
  • 《旅行者与魔术师》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访谈(二)

    并不表示我保证以后也会如此。我想,真正的挑战乃是不要变成精神性的唯物化。就算一个人已经出离了一切,也还是要懂得学习谦逊。  如果你受到世俗生活的羁绊,你可以非常的性灵,同时也可以非常的物质,所以那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2071468.html
  • 一个台湾现代比丘尼的出家经验

    比较高的部分来对待他。我觉得这是一个修道人应该有的谦逊心情。(文:释昭慧法师) 编辑:菩提书童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675069.html
  • 贪、瞋、嫉与身心健康

    。可见,美容、保健的关键,就在于宽宏大量,心中和悦,平和谦逊。所谓以一家人之心灯迎接所有的人们;所谓精诚和友爱必能征服憎恨。 何谓嫉?当别人超过自己时,油然而生一种酸溜溜的感觉,那就是嫉妒。别人长得比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0675816.html
  • 慈善的定义

    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。 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中,慈善“通常是指人的神态,慈祥,谦逊”。在这里,用于形容济南的冬天,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受,洋溢着人们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,使人感到亲切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5476674.html
  • 阿知活佛与龙的前世因缘

    具广大教证功德的大善知识,但是尊者自己却非常谦逊低调,在公众场合一般都闭口不提自己的点滴功德。但是由于末学对仁波切具足信心以及和仁波切的亲近关系,为了让弟子生起殊胜信心,在末学与仁波切独处的时候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4280480.html
  • 十种修行大碍之说

    使误解增大。再者,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。信因果需要智慧,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。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,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,无明增长,继而又造新业。所以学会忍辱,忍辱为谦逊之美德。前行为德,后退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14082347.html
  • 常随佛学——纪念恩师茗山上人往生二周年

      常随佛学——纪念恩师茗山上人往生二周年   ◎朱敬红   “常随佛学”是恩师茗公十多年前写给我的一幅字。每见恩师遗墨,我就忘不了二零零一年六月一日,那个悲伤欲绝的日子。恩师舍报生西、天地共悼、四海同悲。恩师已去,其善永存。他渊博的学识、清净的戒行,谦逊的品德,完美的人格……光照史册,千秋留芳。   六月十日,追悼大会结束,众弟子散去。我亦离开了焦山。深夜一点,电话铃声把我惊醒。是仍...

    朱敬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5583439.html
  • 身在禅院 爱在人间 走近延参法师

      身在禅院 爱在人间 走近延参法师   延参法师现担任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,水月寺住持,中国佛教网络电视台台长,当代著名书画僧,禅宗传人,政协委员.他谦逊地是说,在写我之前,首先写一下我的两位导师:佛学导师是辽宁省佛教协会长老、营口楞严寺方丈园山大师;禅学导师则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河北柏林寺方丈净慧大师.延参法师又引用其著作<苦心菩提>中的名句道:“一个真正的佛教徒,首先是要拥有一个高尚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984087.html